
7月6日上午,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“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”主题论坛上,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候任主席埃斯特·凯莱门以“自然的多元价值:中心性联结”为题作主旨演讲。她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危机背后的价值认知偏差,提出以“关系价值”为纽带重构人与自然的共生逻辑。
埃斯特·凯莱门作主旨演讲。
IPBES 2019年全球评估显示,当前生物多样性衰退速率空前,而生产消费模式与制度体系是关键诱因。埃斯特·凯莱门指出,现有经济决策被工具性价值主导,忽视了自然的多元价值——一片草原既可作为牧场(工具价值),也是文化传承载体(关系价值),更具有独立于人类的存在意义(内在价值)。
她提出自然价值的层级框架:表层是货币流动、碳汇量等可量化指标;中层包含工具性、关系性、内在性等具体价值;深层则是决定认知的世界观与知识体系。当前估值方法偏向工具性价值,如仅关注森林的木材经济价值,却忽略其对原住民的文化精神意义,这种偏差会使得政策工具与真实生态需求脱节。
展开剩余39%
“根据IPBES 2023定义,关系价值指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关联,具有非工具性、不可替代性特征(如地域认同、神圣性)。研究表明,强化关系价值可提升环保行为参与度,但机械化的保护措施可能割裂人与生态的传统联系。例如,原住民与森林的共生智慧若被单纯‘生态修复’项目取代,可能削弱保护的可持续性。”埃斯特·凯莱门说。
“价值始于关系场域,而非先量化后赋值。”埃斯特·凯莱门呼吁将治理体系纳入多元知识体系,让保护行动成为强化人地联结的纽带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文/徐涛
图/刘杨
编辑 刘思博
二审 李劼
三审 刘丹
发布于:贵州省
永信证券-永信证券官网-上海股票配资公司-股票账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